【好文分享】自我照顧短文系列-疫情焦慮下的存在覺察

· 輔導員文章

「疫情焦慮下的存在覺察 」

文/林鼎盛( 喜樂心理諮商所 輔導員)

我是個高敏感的人,最近我對疫情的焦慮隨著「微解封」已慢慢降低,想起兩個月前疫情爆發時,每日心情常隨著確診數字四五百例而起起伏伏,生活重心幾乎都聚焦在防疫工作,也擔心物資不足而囤購口罩與食物,網購防護眼鏡、面罩、消毒噴灑器、日本消毒卡與血氧機等可以讓自己安心的防疫物品。這些行為的背後,反映著一個重要議題: #焦慮。

​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羅洛梅在《#焦慮的意義》說:「當我們覺察到影響自身存在的事物時,像是疾病、死亡等,就會產生焦慮。」我發現這個焦慮對我生理、心理與人際等面向有著明顯的影響:「當我覺得喉嚨怪怪的,就會懷疑起自己是否有可能染疫;牽掛著在異地的家人是否確實防疫;也會更留意著同一空間的其他人是否都戴好口罩,並對未確實做好防疫的人保持距離」。當時我用著懷疑的視角來檢視過往信任的人、事、物,原本習以為常的空氣,甚至在未洗手前都難以相信自己的手是安全的。羅洛梅認為「焦慮是人類共同的宿命,身而為人是無法逃避的,#若我們以焦慮為老師,向它學習,反而 #會讓我們更有生命力」、「不焦慮不代表就是勇敢,#承認自己焦慮並願意繼續前行才是勇敢」。因此,我們可以知道面對新冠肺炎的焦慮是正常的,而 #找到適合自己管理焦慮的方式更是重要!

(如何具體管理面對疫情的焦慮,可參考彭煜尊輔導員的文章 https://reurl.cc/vqovWl)

我發現當我 #面對自己的焦慮,盡力地做好防疫後,焦慮雖然不會完全消失,但卻可以穿透焦慮,安心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,也因此獲得更多的「 #自我效能感」。例如對生活目標做了些取捨,減少下班後的娛樂活動,早點休息來增強免疫力;減少鞭策自己準備諮商心理師考試的壓力,選擇謙卑面對疫情與死亡;悲憫自己容易焦慮而產生的疲累,依照自己步調整生活。

焦慮就像是個警報器,提醒著我們注意危險,也指引著我們去找到避開危險的方法。面對疫情,承認自己容易焦慮,感受焦慮帶給自己的徬徨無助,並悲憫自己在焦慮中的受苦,我們會漸漸發現怎樣做可以讓自己安心,也會因為 #正視焦慮而能經驗到自己穿透焦慮的勇氣。